禽呼肠孤病毒解读
讯:禽呼肠孤病毒在1957年Olson等**分离到,此后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相继报道了此病,我国在80年代中期也出现了此病的报道。
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呼肠孤病毒属的成员,是一种能引起关节炎、心包炎、肠炎、肝炎、法氏囊及胸腺萎缩、骨骼异常、产蛋下降和营养吸收障碍等疾病的双链RNA病毒。
禽呼肠孤病毒粒子无囊膜,呈现20面体对称,直径约为75nm。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在1.36-1.37g/ml之间。禽呼肠孤病毒对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耐受60℃ 8至10小时,37℃能耐受15-16周,4℃可保存3年以上。禽呼肠孤病毒保存在无盐缓冲液中,其结构蛋白会发生降解,反复冻融也会使其感染力下降,其在20mM Tris-HCl,150mM NaCl,pH7.5的缓冲液的环境中保存**好。禽呼肠孤病毒对乙醚不敏感,对2%的来苏儿和3%的甲醛溶液有抵抗力,但对2%-3%的氢氧化钠溶液和70%的酒精比较敏感。
进行病毒分离时,以卵黄囊接种方式**好,病毒也能在原代细胞中繁殖,部分毒株可以在Vero细胞中增殖。在特定的条件下,禽呼肠孤病毒也能在老鼠的L细胞系上增殖。禽呼肠孤病毒由于缺乏对多种动物红细胞的凝集特性,故能很好的与其它呼肠孤病毒进行区别。
禽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由10个双链的RNA片断组成,按大小不同分别进行分组命名:即L(大)、M(中)、S(小),其中L组和M组分别有3个,命名为L1、L2、L3、M1、M2、M3;S组有4个,分别命名为S1、S2、S3、S4。不同来源的禽呼肠孤病毒其核酸序列存在差异。Heffels等认为除鸭源株(yl/79和1625287)与鸡源株S1133的M3基因相同外,其它dsRNA片段的迁移形式存在多样性;Gaelle等也发现鸭源株 (D-RV89026、89330)与鸡源株S1133的四个S基因节段存在电泳形式的多样性,其中DRV和ARV的Sl基因电泳位置差异显著。而刘文兴在比较我国鸭源分离株(DRV-B3)与S1133株的核酸电泳图谱时发现,DRV-B3与S1133这两个毒株之间的核酸电泳图谱无明显差异。据Benavente等报道,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及其作用见下表。
蛋白 基因 蛋白定位 作用 入A L1 内核 组成核衣壳,包裹病毒基因组和病毒RNA酶 入B L2 内核 转录酶蛋白 入C L3 核刺 加帽 μA M1 内核 转录酶协同因子 μB M2 外衣核 侵入细胞 μBN M2 外衣核 侵入细胞 μBC M2 外衣核 侵入细胞 μNS M3 非结构蛋白 加工蛋白和蛋白募集 μNSC M3 非结构蛋白 加工蛋白和蛋白募集 μNSN M3 非结构蛋白 加工蛋白和蛋白募集 σC S1 外衣核 吸附细胞 P10 S1 非结构蛋白 透化、融合细胞 P17 S1 非结构蛋白 未知 σA S2 内核 连接dsRNA和抗干扰素 σB S3 外衣核 未知 σNS S4 非结构蛋白 连接ssRNA
由于禽呼肠孤病毒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宿主的感染率普遍偏高。今年来,禽呼肠孤病毒的感染情况呈现加重趋势,临床症状越来越多样化,防控禽呼肠孤病毒的难度也越来越高。
以上消息由品牌畜牧网为您报道,更多消息请您继续关注 : /
页:
[1]